基本技术
细胞的分离和原代培养
猪VICs的分离培养(以我自己使用的原代细胞为例)
- 将4-6月龄的猪使用丙泊酚诱导麻醉后,静脉注射氯化钾处死;
- 开胸后分离结扎主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摘除心脏,寻找主动脉根部并分离主动脉瓣的瓣叶(分离冠脉内皮细胞需将儿童导尿管从冠状动脉窦插入冠脉,之后沿导尿管走形分离);
- 将瓣叶剪下后置于含3%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高糖培养基(无血清)中,迅速转运至实验室;
- 使用含3%青霉素/链霉素的PBS洗涤瓣叶3次,洗去瓣叶上残留的血液,将瓣叶置于青霉素/链霉素溶液中静置5分钟:
- 配置2mg/ml的Ⅱ型胶原酶溶液,将瓣叶放入Ⅱ型胶原酶溶液中置于37℃、5%CO2培养箱中消化20分钟,使用无菌棉签刮除猪VECs;
- 将刮除猪VECs的瓣叶剪碎放入II型胶原酶溶液中,37℃、5%CO2培养箱中消化4小时;
- 猪VICs完全培养基的配制:DMEM高糖培养基+55ml FBS+5ml 青霉素/链霉素溶液+5ml HEPES+5ml Glutamax;
- 使用无菌吸管将含有猪VICs的Ⅱ型胶原酶溶液反复吹打,1000rpm离心5分钟;
- 弃去II型胶原酶溶液,使用含10% FBS的DMEM高糖培养基重悬细胞,将猪VICs接种于 T25 培养瓶中,每隔两天进行换液。
细胞传代
- 镜下观察细胞状态佳且长满皿,弃上清,用 2ml 1×PBS 漂洗,弃去;
- 加入 1ml 胰酶,RT静置消化 1min,待观察到大部分贴壁细胞脱落时,立即加入 3ml 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收集,RT离心(1000rpm,5min);
- 弃上清,用1ml完全培养基重悬;
- 1:3传代:均分三份加至预先加有 9ml 复温的完全培养基的 10cm dish 中;
- 轻摇混匀细胞,RT静置 2min,镜下观察后放回培养箱培养(37℃,5%CO2)。
细胞计数(传统人工法)
- 细胞个数(个/ml)=(4个大格总数/4)× 10000 × 稀释倍数
细胞活力检测: 活细胞对 0.4% trypan blue 拒染
细胞冻存
- 镜下观察,细胞状态佳且快长满皿,弃上清,用 2ml 1×PBS 漂洗,弃去;
- 加入 1ml 胰酶,RT静置消化 1min,待观察到大部分贴壁细胞脱落时,立即加入 3ml 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收集,RT离心(1000rpm,5min);
- 弃上清,用 3ml 冻存液重悬,分装至冻存管中(1ml/管),标记(细胞名称、代数、冻存时间、姓名)。
- 装入异丙醇-梯度冻存盒(预先复温至室温),置于 -80℃ 过夜/临时保存。可转移至液氮中长期保存。
细胞要“慢冻快融”!故冻存时需要使用梯度冻存。
-
自配冻存液配方
- 70%DMEM + 20%FBS + 10%DMSO
- 90%FBS + 10%DMSO
DMSO最后加!常温避光保存。
在不加保护条件下直接冻存细胞时,细胞内和外环境中的水会形成结晶,影响细胞功能甚至死亡,冻存失败。培养基中加入保护剂: 甘油或二甲基亚砜DMSO
细胞复苏
- 紫外预照生物安全柜 30min;
- 从液氮或 -80℃ 冰箱取出细胞,37℃ 水浴快融;
- 取 15ml 离心管,加入 3ml 完全培养基,将融化的细胞加入离心管混匀,离心 1000rpm,5min,
- 预先在10cm dish中加入复温的8ml完全培养基;
- 用 2ml 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加入皿中;
- 摇匀细胞,RT静置2min,镜下观察后放回培养箱培养(37℃,5%CO2)。
附:常用培养基及添加剂
基本知识
体外培养细胞的特点
- 无神经体液调节
- 无其他类型细胞的影响
- 与体内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差异
- 失去原有形态、分化特性减弱
容器
培养容器的容积、细胞数
细胞的类型及其特点
黏附型 adhesive cell
- 贴附于支持物表面,单层生长
- 失去在体内的原有形态
- 反映胚层起源情况
- 有
接触抑制
和密度依赖
特征 - 大多数细胞属于此型
悬浮型 suspensory cell
- 不贴附于支持物表面,以悬浮状态生长
- 单个分散成团
- 各种源自血液的细胞、骨髓、脾细胞
培养细胞的增殖过程
传代 passage
- 细胞在培养容器中增殖到一定密度,生存空间及营养物质缺乏,需要按一定比例分离,接种至新的培养容器并更新
- 一代:细胞接种后到下一次传代的一段时间;可增殖几次
- 培养细胞一代的三个阶段:潜伏期、指数增长期、平台期
实验研究多在指数增长期进行
培养细胞的生命期 lifespan
- 原代培养:从体内取出细胞接种后到第一次传代。一般维持1-4周。
- 传代期:原代细胞一经传代就成为细胞系(cell line),进入传代期,持续时间最长,一般传10~50代。(Hayflick极限)
- 衰退期:细胞增殖缓慢、停止至死亡。
Hayflick极限
原代细胞一经传代即进入传代期,一般体外培养平均维持30代。大多数正常细胞在传代10~50次后,细胞分裂能力就会逐渐减弱,传代次数有一定的极限,与细胞来源机体的年龄、物种的特性有关,这个传代次数的的界限称为Hayflick极限,揭示了细胞存在的内在衰老机制,即因DNA复制和细胞增殖次数过多而出现的衰老机制。
- 体外培养细胞增殖能力有限
- 传代次数与物种寿命正相关:小鼠寿命3年,传代12次;龟寿命200年,传代140次。
- 传代次数与个体年龄负相关:人胚胎,40~60代;幼年,20~40代;成年,10~30代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