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文章:FCAVD的性别特异性脂质组学特征

 

题目:Sex-specific lipidomic signatures in aortic valve disease reflect differential fibro-calcific progression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
DOI:10.1038/s41467-025-60411-2

引言

疾病背景:纤维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 (FCAVD)

  • FCAVD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表现为主动脉瓣(AV)瓣叶的病理性重塑,最终导致​主动脉瓣狭窄(AS)

  • AS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特征是主动脉瓣叶增厚和纤维钙化性重塑,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高死亡率。

  • 目前,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或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FCAVD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与已知线索

  • 核心病理特征:主要的FCAVD标志包括瓣膜间质细胞(VICs)向促纤维化和钙化表型分化、慢性炎症、免疫细胞浸润以及脂蛋白积累。

  • 血脂异常的作用

    • 尽管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是FCAVD发病机制的驱动因素。
    • 许多临床研究已显示FCAVD患者血浆脂质谱与疾病发生和进展之间存在​强相关性
    • 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出几种与病理性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沉积相关的脂质特征。
  • 已知脂质代谢事件

    • LpPLA2介导的转化: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可将甘油磷脂酰胆碱(PC)转化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LPC反过来可被自分泌酶(autotaxin)代谢为生物活性溶血磷脂酸(LPA)。(除了原文中引用的三篇论文外,还有一篇血小板相关研究也聚焦在autotaxin->LPA这条路径)
    • 鞘磷脂酶(SMase)诱导的神经酰胺(Cer)积累:LDL和Lp(a)输送的鞘磷脂(SM)可被浸润免疫细胞或 VEC 分泌的鞘磷脂酶(SMase)转化为相应的神经酰胺(Cer)。(引文其实并没有提到SM与CAVD的相关性)
    • 脂质沉积的恶性循环:这种积累的脂蛋白的代谢过程会促进进一步的脂质沉积,因为LPC会显著增加LDL聚集率,而Cer与LDL颗粒融合和聚集呈正相关。
  • 他汀类药物失败的困境

    • 尽管血脂异常是驱动因素,但使用高效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降脂治疗​未能显示出对FCAVD的临床益处。这进一步表明了FCAVD机制的复杂性,需要更深入的理解。

本研究的目标

  • 深入定量脂质组学

    • 本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定量脂质组学分析,旨在​系统性地定性和定量描述人类主动脉瓣的脂质组,涵盖轻度病变、纤维化和钙化表型。
    • 提供了人类主动脉瓣的​第一个全面脂质组参考,并公开了所有原始和处理后的脂质组学数据。
  • 揭示代谢轨迹

    • 研究旨在揭示与纤维化和钙化发展相关的代谢轨迹,包括​三尖瓣(TAV)和二尖瓣(BAV)
  • 识别性别特异性重塑: 最近的证据揭示了AS中存在性别相关差异,女性表现出更多的纤维化表型,而男性则以钙化重塑为主。

  • 阐明精确分子机制

    • 旨在阐明FCAVD发生和进展的​精确分子机制,以促进有效的药理学干预。

术语对照

由于是高通量脂质组学研究,没有做过相关内容的我很多名词不了解,所以在解读具体结果之前先整理了一下文中出现的一些脂质相关名词,供参考。

表A|脂质类别及主要分子(只列本研究关键者)

大类说明:

  • GPL(Glycerophospholipids,甘油磷脂) :以甘油为骨架、连着两个脂肪酰链 + 一个含磷头基的膜脂,构成细胞膜主体。常见:PC、PE、PS、PI、PG、CL,以及它们的溶血型 LPC/LPE
  • SP(Sphingolipids,鞘脂) :以鞘氨醇(sphingosine)为骨架的膜脂,常见:SM(鞘磷脂)Cer(神经酰胺) ,以及更复杂的糖鞘脂。
  • NL(Neutral lipids,中性脂质) :在生理 pH 下不带净电荷的储能/货运脂,常见:CE(胆固醇酯)TG(三酰甘油)DG(二酰甘油) 、游离胆固醇(Chol/FC)。
大类 中文名称 缩写 在本文中的角色/要点
GPL 磷脂酰胆碱 PC LDL/Lp(a)来源外壳脂;与病程中PC→LPC转化相关
GPL 溶血磷脂酰胆碱 LPC 随病程升高;LPC/PC比值在纤维化与钙化阶段显著上升,指示 LpPLA2 活性
GPL 磷脂酰乙醇胺 PE LPE/PE比值共同表征溶血化趋势;纤维化期膜构建脂增加
GPL 溶血磷脂酰乙醇胺 LPE LPE/PE比值在纤维化、钙化期升高
GPL 磷脂酰丝氨酸 PS 进行性下降是钙化阶段的标志之一(膜/胞内通路失序)
GPL 心磷脂 CL 线粒体特异;钙化期显著减少,提示细胞死亡/线粒体损伤
GPL 溶血磷脂酸 LPA 常规提取未检出;酸化提取+靶向仅LPA 16:0轻度升高
GPL 醚键PE(含多不饱和侧链) etherPE PUFA-etherPE在钙化期大量丢失,提示氧化/退行性改变
SP 鞘磷脂 SM 随病程累积;与 LDL 聚集正相关;SM→Cer转化增强
SP 神经酰胺 Cer 由 SMase 生成并累积;与纤维化/脂蛋白聚集相关;女性累积更显著
NL 胆固醇酯 CE 外源沉积主力;纤维化/钙化期升高显著
NL 游离胆固醇 Chol/FC 纤维化与钙化期进一步升高
NL 三酰甘油 TG 总量随病程整体无明显上升,个体差异大

表B|脂蛋白类型(与外源沉积判别直接相关)

名称 缩写 要点
低密度脂蛋白 LDL 通过CE/TG 与 SM/PC比值证实与瓣膜脂组相似,提示主要来源
脂蛋白(a) Lp(a) 与 LDL 一起指向瓣膜脂质的外源渗入与保留

表C|关键酶/蛋白与通路(本文讨论或用于机制解释)

名称 常用缩写 作用/上下游关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 (PLA2G7) PC→LPC;对应LPC/PC比值升高
鞘磷脂酶 SMase SM→Cer;对应Cer/SM比值升高与 LDL 聚集
自分泌酶 Autotaxin (ENPP2) LPC→LPA;本文强调 LPA 检测的分析学挑战
神经酰胺合酶2 CerS2 合成VLCFA-Cer;在心脏表达较高,被用于解释性别/鞘脂差异

表D|脂肪酰基相关术语(在结果/讨论中用于解释趋势)

术语 缩写 要点
极长链脂肪酸 VLCFA CerS2→VLCFA-Cer相关,支持女性鞘脂累积差异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PUFA-etherPE大量减少”是钙化期退行性特征之一

证据摘录(对应上表的关键出处)

  • PC/LPC、LPE/PE、LpPLA2 轴:病程中 LPC/PCLPE/PE 比值在纤维化与钙化期升高;作者将其作为 LpPLA2 活性的替代指标。
  • LPA 与 Autotaxin:常规提取未检出 LPA/PA;酸化提取+靶向仅 LPA 16:0 轻度升高;并讨论 Autotaxin-LPA 轴。
  • SM→Cer、Cer/SM 与 SM/PC 比值:两比值随病程上升,指示 SMase 作用增强与 LDL 聚集。
  • PS↓ 与 CL↓(钙化期标志) :PS 水平显著下降;线粒体特异 CL 丢失,提示退行性/细胞死亡。
  • CE/Chol 累积与 TG 变异:CE 与游离胆固醇在纤维化/钙化期升高;TG 总量变化不明显、个体差异大。
  • LDL 与 Lp(a) 来源证据:通过 CE/TG 与 SM/PC 比值比较,瓣膜脂组更接近 LDL/Lp(a) 而非 VLDL/HDL
  • 女性鞘脂累积与 CerS2/VLCFA-Cer:文中强调女性 SM/Cer 更高;讨论段提及 CerS2 合成 VLCFA-Cer 并在心脏高表达。
  • PUFA-etherPE 丢失:钙化期出现 PUFA-etherPE 大量减少的退行性特征。

研究结果

image

瓣膜内脂质浸润和转化的核心内容。

队列与取样设计

image

image

  • 样本:55 例重度 AS 外科标本;同一瓣叶按组织学分区取材:轻度病变、纤维化、钙化。包含 TAV 与 BAV;进行性别分层

  • 检测方法概述

    • 非靶向 C30-RPLC-HRMS(正/负离子):鉴定 >1000 种、定量 ~480 种,覆盖 28 个亚类。
    • 靶向 SRM:补充定量 PA/LPA/PS/PI/PG/CL/GM3;对 LPA 采用酸化提取防止漏检。
    • 定量可靠性:定制瓣膜内标、同位素校正、序列随机化与 tQC/BQC 贯穿。

参照脂质组特征

image

a横轴:每毫克湿组织中该脂质的物质的量(log10 对数处理)

  • 轻度病变 TAV 参照谱:CE 最丰富(以 CE18:2 为主),其后为 TG、PC、SM、etherPE。

image

  • 来源指示:与血浆拓扑相近,SM/PC 比贴近 LDL/Lp(a) ;提示外源渗入以 CE-rich LDL/Lp(a) 为主。
  • 鞘脂特征:Cer 以 C24:0/C24:1/C16:0 为主,呈瓣膜特异分布。(冒号前表示碳原子数量,冒号后表示双键数量)

随病程推进脂蛋白聚集和沉积

image

  • 总脂负荷(CE) :纤维化期↑约 2.3×,钙化期↑约 2.0×(相对轻度)。

  • 类群变化

    • 游离胆固醇(ST)在纤维化/钙化期显著升高;
    • TG 整体趋势不一致(个体差大)。
    • 甘油磷脂的负荷没有观察到增加,而鞘磷脂在纤维化(增加2.0倍)和钙化(增加1.9倍)部分的TAV中显示出大量积累

image

  • 脂质转化加工比值

    • LPC/PC(LDL – LpPLA2 – LPC – LPA轴)随病程升高:纤维化↑约 2.8×,钙化↑约 4.0×;LPE/PE同向。

      • 既往研究报道过FCAVD中的纤维钙化反应并不是由LPC本身驱动的,而是由磷脂酶D自发生成的LPC衍生LPA驱动的。尽管之前的研究在瓣膜组织中报道了高浓度的LPA,作者在本研究中常规检测的脂质提取物未能检测到任何内源性LPA或PA种类。

        • image
        • 额外LPA 检测:常规提取未检出;酸化+SRM 仅见 LPA 16:0 在钙化期轻度上升(提示短暂/低丰度信号;需谨慎解读)。
    • Cer/SMSMase 轴,SM-Cer)升高:纤维化↑约 1.5×,钙化↑约 1.8×。这表明,浸润的SM通过SMase的作用高效转化为相应的Cer,从而促进脂蛋白的聚集和沉积

    • SM/PC 升高。两者分别表示两条轴的底物,说明两条轴的底物都在增加,比值升高说明SMase轴升高更明显

脂质组重塑的代谢轨迹

image

  • 上述描述的脂质趋势是TAV脂质组重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脂蛋白聚集和沉积驱动。

  • 然而,在FCAVD发病过程中,TAV脂质组经历了由内源性重塑引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VIC向肌纤维母细胞和成骨细胞表型的转变、VEC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的转变以及免疫细胞的浸润共同驱动的。

  • 为了剖析TAV病的外源性和内源性脂质组特征,作者进行了脂质趋势分析,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对237种在轻度病变、纤维化和钙化TAV之间显著调节的脂质种类进行了聚类分析。

  • GMM 聚类将差异脂质分为外源趋势与内源趋势:

    • 膜构建脂上升(纤维化“峰值”) :PC/PE/etherPE 在纤维化期上升,提示细胞数增加与 ECM 重塑。
    • 线粒体/膜系统受损(随钙化下降)CL 与 PS 持续下降,并伴随部分 PUFA-etherPE 下降;PS 下降与矿化成核相关。(比如心磷脂在C4)
  • C1和C2分别定义为“脂蛋白渗透”和“脂蛋白处理”趋势。

  • C3和C4不仅显示出不同的趋势,还与脂蛋白相关的C1和2相比表现出非常不同的组成,作者提出它们可能代表TAV内在脂质组的重塑。

脂质组性别分层差异

image

  • 总量:轻度期男性总脂更高;但进展中女性升幅更大(纤维化/钙化分别 ~3.4×/~2.7×,男性 ~1.7×/~1.6×)。(尤其是总胆固醇脂CE和甘油三酯TG)

image

  • 分子谱

    • 女性:CE、SM、Cer 与 lyso-GPL显著累积;Cer 以 VLCFA(C22–C26)富集,伴少量 dhCer 增加,指向瓣内鞘脂合成参与。
    • 男性:轻度与钙化期 PUFA-TG(C56–C62,DB=5–9)更高;钙化期显著上调的脂质以 TG 为主。
  • 这种以性别为驱动的脂质积累差异在钙化阶段进一步显著(图3h)。钙化男性TAV中TG的显著高浓度表明在特定分子种类(即富含PUFA的TG)水平上存在性别特异性差异。与纤维化阶段类似,钙化女性TAV中上调的主要脂质类别由胆固醇酯(CE)、溶血磷脂(lysoGPL)和鞘磷脂(SP)脂质表示(图3h)。

  • 组织学对应:女性标本更偏纤维化表型;男性偏钙化表型

TAV vs BAV

image

  • BAV 轻度期VLCFA 鞘脂(Cer/SM/phytoCer/GM3/Hex2Cer)更高,或为早期易感指征。(这个VLCFA在前文提到在女性累积更高的)

  • 进展阶段:BAV 的 TG 整体更低;钙化期 PUFA-TG 与 VLCFA deoxyCer 下调

    总体结论:纤维化钙化的TAV和BAV脂质组有很大的相似性。然而,BAV脂质特征没有明显性别特异行,并且总体上接近于在女性TAV中检测到的特征。然而,VLCFA SP脂质在轻度病变的BAV切片中的特定富集表明,这些脂质种类可能是病理易感性的早期标志。

结论(要点归纳)

  1. FCAVD 的组织脂质负荷主要由 CE-rich LDL/Lp(a) 渗入驱动,并在瓣内经 LpPLA2 与 SMase 加工,形成 LPC/LPE 与 Cer 的累积;LPC/PC、Cer/SM、SM/PC 为文中主要分析的指标。
  2. 纤维化阶段出现膜脂构建峰值,钙化阶段CL/PS 明显下降,提示线粒体功能受损与 PS 参与矿化成核。
  3. 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更偏 鞘脂(VLCFA-Cer)/纤维化表型,男性更偏 PUFA-TG/钙化表型;提示未来研究与临床评估需性别分层
  4. BAV 相较 TAV 在早期呈现 VLCFA 鞘脂上调,但随病程性别差异减弱;提示瓣膜形态脂质轨迹的交互影响。

讨论

创新性

  • 首次全面且定量的脂质组学图谱构建,数据已公开(ST003364 at Metabolomics Workbench)

  • 首次阐述CAVD脂质组的显著性别差异特征

  • 将神经酰胺(Cer)确定为FCAVD进展的关键因素和潜在治疗靶点

    • 研究发现,神经酰胺的积累是纤维化FCAVD进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女性FCAVD中表现为主要表型。
    • 这一发现为开发旨在降低Cer水平的药物干预措施(通过抑制其生物合成或增强其降解)开辟了新的途径
    • 研究明确指出,靶向鞘脂(SP)代谢而非胆固醇代谢可能成为FCAVD治疗的一个有前景的选择,这与他汀类药物在FCAVD中未能显示出临床益处形成对比。

局限性

  • 样本量 n=55,跨中心与更大规模验证仍需;
  • 分区横断面设计无法提供纵向因果;实际上在具体的转化方向上(SM-Cer相关内容)本研究只能提供相关性,无法推断因果关系。
  • 潜在混杂:TAV/BAV 年龄结构、血脂/用药暴露差异。比如BAV和TAV样本是有年龄差异的。

思路启发

CAVD中降脂治疗无效,我们通常考虑降脂这条路走不通往往会换一条路走,但是作者的想法是降脂效果不佳,于是厘清CAVD中整体脂质组学变化和差异,寻找潜在的“旁路”作为药物靶点的可能。这套思维逻辑其实在很多地方都能应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